今伤寒身无大热,知热渐去表入里也。 服之则厥逆,筋惕肉□之患生,而速其亡阳之变矣。
又曰∶“痰因火盛逆上,治火为先,白术、黄芩、石膏之类。伤寒三日,未经汗、吐、下,亡血也,脉浮数而微,病人热减身和,此谓欲解;解以夜半者,阳病至阴时则和也。
故《至真要大论》云∶五味阴阳之用,辛甘发散为阳,酸苦涌泄为阴,淡味渗泄为阳,咸味涌泄为阴。若脉浮大,则邪犹在表,下之是令其结而又结也,结胸证悉具,谓□满而痛,结在膈之上下也。
然按之心下濡而不痞者,是虚烦也,故亦宜栀子豉汤。王三阳云:经文「寒」字,当邪字解,亦热也,其说甚是。
血气盛则充肤热肉,血独盛则淡渗皮肤,生毫毛。渴而不烦,是饮盛于热,故亦以五苓散主之,利水以化津也。
李中梓曰:经云:桂枝证医反下之,利遂不止,与葛根黄芩黄连汤。 而常有脾泄者,以肉豆蔻配半夏曲,加神曲、麦芽作丸,尤有奇效。